惠州学院物理学专业是惠州学院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物理学专业(师范)专科生,2001年招收第一批全日制本科生,2005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学历(学位)层次高、学术队伍阵容强大的教师梯队。现有“南粤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院士特聘教授1名。另有广东省中学物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为本专业校外特聘教师。 整体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
本专业校内拥有基础物理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教学技能培训实验室、演示实验室等;功能材料省重点实验室,重离子加速器中心等高端科研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科研平台;校外实践机会丰富,积极建设专业教育实习基地,目前惠州市几十所中学已签约成为本专业的实习基地。通过课堂、见习实习、调研、学科竞赛、学科小论文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参与科研与创新设计氛围浓厚,近几年师生共同申请专利20余项,各类赛事获奖良多,深造学生人数逐年增长。
学生就业形势良好, 近年来80%以上学生进入各类教育教学单位,其它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或升学深造。毕业学生中,很多已成为惠州市乃至全国的知名人士。
结合学校、学院的办学定位,物理学(师范)的专业定位为:
培养符合区域中学物理教学需求,适应新时期物理教学发展趋势的物理教学高素质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惠州,辐射大湾区,依据区域中学物理教学需求,培养政治思想素质高,教育情怀深厚,物理基础扎实,中学物理教学能力突出,能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与育人的高素质教师。
预期毕业生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依法执教意识、高尚师德品质和良好从教意愿;
培养目标2:具有较扎实的物理专业基础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教学方法,能胜任中学物理教学与教育管理等工作, 五年内能成为校级物理教学骨干;
培养目标3: 具有德育为先理念,较强的班级组织与建设能力、具有组织主题教育与社团活动等综合育人理念;
培养目标4: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合作能力,能根据教育教学需要,有效开展交流合作;
培养目标5: 具有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运用反思和批判性思维开展教学研究。
培养规格
学制:4年
修业年限:4-6年
最低毕业学时:2674
最低毕业学分:166.5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本专业以我校“立足惠州,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为引领,以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一践行三学会”要求和OBE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师德教育为先,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本”进行整体设计,要求学生具备比较深厚的物理学科素养,扎实掌握物理学专业知识,形成初步的物理教学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物理教学研究能力,具备乐教、知教、善教的教师教育专业素养。结合本专业办学传统和专业特点,针对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要求如下:
[师德规范]
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理论和情感的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师德师风高尚,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1.1 内化立德树人理念,坚定思想政治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认同和师德行为,具有较强的德育工作能力。
1.2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尊重中学生的人格及权益,践行师德规范,在物理教育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1.3 坚持知行合一,树立教书育人的使命感,爱岗敬业,以“学高为师,行正为范”为标准,对学生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立志成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教育情怀]
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愿教乐教,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关爱尊重学生,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 认同中学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了解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端正的工作态度;
2.2 具有较高职业理想,乐教敬业的积极情感。
2.3 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富有爱心、责任心,立志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学科素养]
扎实掌握物理学科基础理论和实验操作;系统掌握以学习科学为核心的教育知识,并能够整合形成物理学科教学知识;了解跨学科知识,初步形成基于核心素养学习的指导方法。
3.1 扎实掌握物理学科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能独立解决一般性的物理问题,能初步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2 具备较好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基础,并能够整合形成物理学科教学知识;
3.3 能够明确物理与数学、计算机、人文科学、生产生活等的关系,初步具备中英文献阅读理解能力、较宽的知识面和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教学能力]
能够贯彻落实物理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在教育实践中熟练运用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进行物理方面的教学设计、实施及评价。
4.1 熟悉中学生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学科认知特点,领悟物理课程标准内涵和要点,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课标分析教材、把握学情;
4.2 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和国内外素材开展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形成一定的教学经验;
4.3 掌握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标准,具备课堂评价、课程评价和学业评价等能力,能够实施学习过程监控,科学合理评价学生。
[班级指导]
坚持德育为先,能够把握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把握中学德育目标、原理、内容与方法,学会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与技能,融入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积极组织与指导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
5.1 熟悉学生团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具备德育指导能力,能够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5.2 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担任或协助班主任工作,应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方法和青春期心理辅导技能,进行班级组建、活动组织、学生成长成才指导等班级常规工作。
[综合育人]
认识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懂得中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理解物理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物理教学开展育人活动,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中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6.1 领会物理学科独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索在教书中育人的途径与方法,认同物理学科育人价值,能够分析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特点,熟知中学生思想品德培育、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总结养成教育规律,解决教育教学相关问题;
6.2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主题育德和社团育人,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等方式设计综合育人目标,整合学科育人、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具有综合育人的积极体验。
[学会反思]
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关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适应物理教育发展需求,能够制定专业学习和中学物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初步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基础教育教学问题,勇于创新物理教学,具有一定的物理教学研究能力。
7.1 了解物理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发展阶段与路径方法,形成专业发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学习新知识,学会新技能,持续改进,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7.2 把握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动态和国外中等教育发展趋势,理性分析自我、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选择发展路径,制定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升物理教学研究能力,获得职业进步体验;
7.3 学会基于质疑、求证、判断进行独立思考,能够运用反思笔记、课堂观察、叙事分析和行动研究等反思方法与技能,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收集信息、自我诊断,自我改进,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解决物理教学问题,具有一定的物理教学研究能力。
[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与价值,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善于沟通合作,能够有效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
8.1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与价值,善于倾听表达和团队协作,积极主动参加小组学习、专题研讨、团队互动、网络分享等协作学习活动;具备与学生、同事、家长等沟通交流的知识和技能;
8.2 学会团结协作,能够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小组互助、合作研究、协作学习等,乐于与同伴分享交流实践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课程体系
表1:2021版物理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 | 学时 | 学分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公共必修课程平台 | 600 | 266 | 866 | 32 | 10 | 42 | |
博雅教育课程平台(跨专业、跨系、跨校选修课程) | 168 | 0 | 168 | 10.5 | 1.5 | 12 | |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 472 | 0 | 472 | 29.5 | 0 | 29.5 | |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 专业必修课程 | 336 | 0 | 336 | 21 | 0 | 36 |
专业限选课程 | 112 | 0 | 112 | 7 | 0 | ||
专业任选课程 | 96 | 32 | 128 | 6 | 2 | ||
教师教育课程 | 必修课程 | 190 | 62 | 252 | 10 | 4 | 20 |
任选课程 | 48 | 48 | 96 | 3 | 3 | ||
专项实践课程平台 | 公共实践课程 | 0 | 2 | 27 | |||
专业实践课程 | 0 | 244 | 244 | 25 | |||
个性培养课程平台 | 课外自主实践(不计入总学时) | 学校认定 | - | ||||
朋辈教育(不计入总学时) | 学校安排 | - | |||||
辅修专业课程(不计入总学时/学分) | - | - | - | - | - | - | |
总计(必修/选修) | 2022 | 652 | 2674 | 119 | 47.5 | ||
最低毕业学时 | 2674 | 最低毕业学分 | 166.5 |
核心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 光学, 近代物理学, 理论力学,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 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
特色课程: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物理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 物理教学设计基础(含微格教学)。
师资队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8人,博士13人,专任教师专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36.4%,博士学位比例42.9%。
教师队伍的学科专业背景聚焦于理论物理,光学工程,教育学等领域。目前本专业已形成一支数量适当,年龄结构合理,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具有生机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教学条件
本专业目前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 2845 ㎡,仪器设备价值1132万元。 包括模电实验室,数电实验室,电路实验室,单片机技术实验室,PLC实验室,通信实验室,信号处理实验室,电子工艺实验室等。目前,已按教学计划固定开设了所有实验课程。目前的实验条件完全能够满足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实验设备完好、充足,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
本专业分别在惠州市华阳多媒体电子有限公司、惠州奥罗拉科技有限公司、惠州良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建有3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提供充分的设备使用时间,并设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跟踪和指导。